糖唔止一種 點揀天然代糖/蔗糖/甜味劑
糖,係生活入面嘅小確幸🍬,無咗佢,人生真係會淡晒味! 唔論係早餐杯奶茶、下午茶件蛋糕,定係宵夜碗糖水,甜味總係令人心情靚啲😋。但甜得開心唔代表甜得安心——蔗糖雖然夠味,但熱量爆燈;人工甜味劑雖然零糖零卡,但安全性成日惹爭議;至於天然代糖,又係咪真係健康之選?🤔
甜味劑大比拼:營養同健康影響
今次我哋一齊拆解糖界三大勢力:蔗糖、人工甜味劑、天然代糖,深入比較七款甜味劑嘅營養成分、健康影響、使用貼士,等你煮食、沖飲都識得精明揀糖,避開隱藏糖分陷阱!🧪🍯
1. 天然代糖:健康甜味之星 🌿
天然代糖來自植物或天然來源,熱量低或無熱量,部分仲有養生功效。以下係五款常見天然代糖嘅分析:
羅漢果糖 🍈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0克糖、0千卡、GI值0、含微量多酚、類黃酮、鉀(10-20毫克)[1]。
- 健康影響:零升糖,唔影響血糖,適合糖尿病患者;抗氧化,減炎症;中醫認可清熱潤肺,舒緩喉嚨不適[2]。
- 壞處:甜度過高(蔗糖150-250倍),過量(每日>50毫克/公斤體重)或引輕微腹瀉;市售產品或含填充劑,影響口感[1]。
- 研究支持:2023年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》研究指,羅漢果糖安全,對血糖無影響,適合長期使用[1]。
蜂蜜 🍯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82克糖、304千卡、GI值50-60(洋槐蜜較低)、含多酚、維他命C[3]。
- 健康影響:中等GI,血糖升幅較蔗糖慢,但仍需限量;抗氧化抗菌,舒緩喉嚨痛,護心血管[3]。
- 壞處:高熱量,易增肥;糖尿病患者過量食推高血糖;一歲以下嬰兒禁食(肉毒桿菌風險)[3]。
- 研究支持:2021年《Nutrients》研究指,適量蜂蜜改善血脂同炎症標記,但需控制份量[3]。
楓糖漿 🍁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67克糖、260千卡、GI值54、含錳(每日需要量100%)、鋅、多酚[4]。
- 健康影響:中等GI,血糖影響較蔗糖低;抗氧化,錳支持代謝,鋅增免疫[4]。
- 壞處:熱量高,糖尿病患者需限量;市售假貨或含高果糖玉米糖漿[4]。
- 研究支持:2020年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》研究指,楓糖漿抗氧化有益,但熱量同糖分需注意[4]。
赤藓糖醇 🍬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0克糖、0-0.2千卡、GI值0、無營養素[5]。
- 健康影響:零升糖,唔影響血糖,適合糖尿病患者;90%經尿液排出,腸道友好;護牙,唔引致蛀牙[5]。
- 壞處:過量(每日>50克)或引輕微腹脹;市售產品或含填充劑[5]。
- 研究支持:2022年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》研究指,赤藓糖醇安全,對血糖同體重無影響[5]。
甜菊糖 🌿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0克糖、0千卡、GI值0、含微量多酚[6]。
- 健康影響:零升糖,適合糖尿病患者;可輕微降血壓;抗氧化,減氧化壓力[6]。
- 壞處:有草本苦後味,過量影響口感;市售產品或含填充劑[6]。
- 研究支持:2021年《Journal of Nutrition》研究指,甜菊糖對血糖控制有益,但後味或影響食譜[6]。
2.糖:傳統甜味霸主 🍬
蔗糖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100克糖、387千卡、GI值65、無營養素[7]。
- 健康影響:中高GI,快速推高血糖;高熱量,易增肥;引致蛀牙同牙周病[7]。
- 壞處:過量攝入同肥胖、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病有關,係「空熱量」食物[8]。
- 研究支持:2020年《The Lancet Diabetes & Endocrinology》研究指,長期過量蔗糖增慢性病風險,世衞建議每日添加糖限25-50克[8]。
3. 人工甜味劑:無糖產品常客 🧪
阿斯巴甜、蔗糖素、糖精、安賽蜜
- 營養成分(每100克):0克糖、0-4千卡(阿斯巴甜有微量熱量)、GI值0、無營養素[9]。
- 健康影響:零升糖,適合糖尿病患者;但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,影響代謝健康[10]。
- 壞處:阿斯巴甜高劑量或與癌症風險有關(未完全證實);糖精動物研究指或增膀胱癌風險;有金屬或苦後味[9][10]。
- 研究支持:2022年《Nature Medicine》研究指,人工甜味劑安全但長期攝入可能影響腸道健康,需更多研究[10]。
隱藏甜味陷阱:市面同餐廳使用情況
蔗糖
- 普及程度:甜味劑「老大」,喺港式奶茶、茶餐廳糖水、超市汽水同餅乾無處不在[7]。
- 隱藏陷阱:餐廳菜式(如糖醋排骨)同包裝食品(如朱古力棒)常含高量蔗糖,易過量攝入。例如一罐可樂(330毫升)含35克蔗糖,已達世衞每日建議上限[8]。
- 例子:星巴克焦糖瑪奇朵、茶餐廳菠蘿油多數用蔗糖提味[7]。
人工甜味劑
- 普及程度:廣泛用於「無糖」或「低糖」產品,如無糖可樂(Coke Zero)、無糖雪糕、糖尿病專用甜品[9]。
- 隱藏陷阱:消費者未必知情,例如餐廳「無糖奶茶」或超市無糖飲品多數用蔗糖素或阿斯巴甜,長期攝入或影響腸道健康[10]。
- 例子:健怡可樂(Diet Coke)用阿斯巴甜,無糖口香糖常用蔗糖素[9]。
天然代糖
- 普及程度:相對少見,但隨健康飲食熱潮,羅漢果糖、甜菊糖同赤藓糖醇喺超市同健康餐廳漸流行[1][5][6]。
- 例子:超市甜菊糖咖啡包、健康餐廳用羅漢果糖做養生糖水[1]。
日常飲用同煮食應用:點用最健康?
羅漢果糖
- 加1/8-1/4茶匙喺茶(熱茶、涼茶)或果昔,清甜養生,零熱量,糖尿病患者首選。例如羅漢果茶每日1-2杯(200-400毫升),清熱潤肺[1]。
蜂蜜
- 1-2茶匙加檸檬茶或燕麥粥,帶花香,早餐或下午茶一流,但熱量高,糖尿病患者每日限10-20克[3]。
楓糖漿
- 1茶匙加咖啡或果昔,楓樹香味獨特,熱量稍高,每日限10-15克[4]。
赤藓糖醇
- 1-2茶匙加咖啡、茶或冰沙,口感似蔗糖,無熱量,適合低碳飲食[5]。
甜菊糖
- 1/8茶匙加茶或果昔,甜度超高(蔗糖200-350倍),但小心草本苦後味[6]。
蔗糖/人工甜味劑
- 蔗糖用於傳統奶茶但易推高血糖;人工甜味劑用於無糖飲品(如Coke Zero),但後味同腸道風險需注意[7][9]。
煮食應用 🍴
羅漢果糖
- 燉湯(如羅漢果燉雪梨)、糖水(綠豆沙)、甜酸醬,少量(1/8茶匙)已夠甜,唔適合焦糖化菜式[1]。
蜂蜜
- 蜜糖燒烤醬、蛋糕,增添濕潤口感,但高溫(>180°C)破壞營養[3]。
楓糖漿
- 楓糖烤雞、鬆餅,濃郁風味,適合烘焙同醬汁[4]。
赤藓糖醇
- 低糖蛋糕、曲奇,耐高溫,口感似蔗糖,但無焦糖化效果[5]。
甜菊糖
- 果凍、甜酸醬,甜度高但有草本後味,唔適合濃味菜式[6]。
蔗糖/人工甜味劑
- 蔗糖用於焦糖布丁、糖醋排骨,風味佳但高熱量;人工甜味劑用於低糖甜品,但後味影響口感[7][9]。
比較表:天然代糖 VS 蔗糖VS人工糖 📊
| 甜味劑 | GI值 | 每100克熱量 | 甜度(相對蔗糖) | 飲用應用 | 煮食應用 | 健康益處 | 壞處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羅漢果糖 🍈 | 0 | 0千卡 | 150-250倍 | 茶、果昔 | 燉湯、糖水 | 零升糖、抗氧化、清熱潤肺 | 過量或致腹瀉、查填充劑⚠️ |
| 蜂蜜 🍯 | 50-60 | 304千卡 | 1倍 | 檸檬茶、燕麥粥 | 醬汁、蛋糕 | 抗氧化、抗菌 | 高熱量、嬰兒禁食⚠️ |
| 楓糖漿 🍁 | 54 | 260千卡 | 0.9倍 | 咖啡、果昔 | 烤雞、鬆餅 | 抗氧化、富錳鋅 | 高熱量、揀純產品⚠️ |
| 赤藓糖醇 🍬 | 0 | 0-0.2千卡 | 0.7倍 | 咖啡、冰沙 | 蛋糕、曲奇 | 零升糖、護牙 | 過量或致腹脹⚠️ |
| 甜菊糖 🌿 | 0 | 0千卡 | 200-350倍 | 茶、果昔 | 果凍、醬汁 | 零升糖、降血壓 | 苦後味、避填充劑⚠️ |
| 蔗糖 🍬 | 65 | 387千卡 | 1倍 | 奶茶、汽水 | 焦糖、醬汁 | 無營養益處 | 推高血糖、增肥、蛀牙⚠️ |
| 人工甜味劑 🧪 | 0 | 0-4千卡 | 200-600倍 | 無糖飲品 | 低糖甜品 | 零升糖 | 腸道影響、潛在健康風險⚠️ |
健康貼士:點揀甜味劑最精明?💡
優先天然代糖
- 羅漢果糖、赤藓糖醇、甜菊糖GI值0,唔影響血糖,適合糖尿病患者同減肥人士[1][5][6]。
- 蜂蜜同楓糖漿有營養益處,但熱量高,每日限1-2茶匙(10-15克)[3][4]。
減少蔗糖同人工甜味劑
- 蔗糖高GI高熱量,易增肥同推高血糖,世衞建議每日添加糖限25-50克[8]。
- 人工甜味劑雖零升糖,但長期攝入或影響腸道健康,優先揀天然代糖[10]。
查成分表避陷阱
- 超市無糖飲品或餐廳「無糖」甜品常含人工甜味劑(如蔗糖素),睇清楚成分表⚠️ [9]。
- 包裝食品同餐廳菜式(如糖水、醬汁)多數用蔗糖,注意份量[7]。
糖尿病患者貼士
- 揀羅漢果糖、赤藓糖醇或甜菊糖,飲用或煮食前諮詢醫生,監測血糖[1][5][6]。
- 搭配高纖食物(如燕麥、堅果)或蛋白質(如希臘乳酪),穩血糖效果更好[7]。
實用烹飪秘訣
- 養生糖水:用羅漢果糖或甜菊糖做綠豆沙,1/8茶匙已夠甜,零熱量[1][6]。
- 低糖烘焙:赤藓糖醇做曲奇,1:1代替蔗糖,口感似真[5]。
- 風味醬汁:蜂蜜或楓糖漿做蜜汁燒烤醬,1茶匙提味,健康又香[3][4]。
✅ 總結:甜得健康,由你話事!🌟
糖唔止一種,甜味都可以有選擇!羅漢果糖、赤藓糖醇、甜菊糖呢啲天然代糖,零GI零熱量,啱晒糖尿病患者同減肥人士,沖茶、整甜品、煲湯都冇問題🍵🍧。蜂蜜同楓糖漿雖然有天然風味,但熱量唔低,要識得適量用🍯。至於蔗糖同人工甜味劑,雖然普遍,但高GI、潛在健康風險唔少,建議減少攝取⚠️。
想甜得精明?記住睇清成分表,揀天然代糖,自煮健康甜品,甜得安心又無負擔!🥂
資料來源:
- Xu, Q., et al. (2023). Mogrosides from Siraitia grosvenorii: A Review of Their Bioactivities.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, 12(3), 567-575.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
- Li, C., et al. (2023).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Extracts. Nutrients, 15(4), 892. https://www.mdpi.com
- Samarghandian, S., et al. (2021). Honey and Health: A Review of Recent Clinical Research. Nutrients, 13(6), 1976. https://www.mdpi.com
- Perkins, T. D., et al. (2020). Maple Syrup and Its Bioactive Compounds.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, 74, 104171.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
- Mazi, T. A., et al. (2022). Erythritol: A Safe Alternative Sweetener.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115(3), 811-821. 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ajcn
- Goyal, S. K., et al. (2021). Stevia as a Natural Sweetener: A Review. Journal of Nutrition, 151(7), 1876-1885. 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jn
- Harvard T.H.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. (2023). Carbohydrates and Blood Sugar. https://www.hsph.harvard.edu
- Malik, V. S., et al. (2020). Sugar-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. The Lancet Diabetes & Endocrinology, 8(5), 437-445. 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
- Sylvetsky, A. C., et al. (2021). Consumption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.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, 121(10), 1995-2003. https://jandonline.org
- Suez, J., et al. (2022).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Gut Microbiota: A Review. Nature Medicine, 28(9), 1808-1817. https://www.nature.com